海禁读音:[hǎi jìn]
详细解释
指 明 清 两代禁止 中国 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。
明 唐顺之 《条陈水运事宜》:“今岁夏间,圣明念 辽 人之饥,弛海禁,运米賑之。” 清 黄遵宪 《番客篇》:“国初海禁严,立意比驱鱷。” 李大钊 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》:“ 广州 是中国开放海禁最早的地方,这是帝国主义最初侵入 中国 的门户。”
百科解释
禁海令在我国宋代已有之,元代、明代、清代亦有海禁,因近代之于清朝海禁影响最大,故此“海禁”一词多意为“清代海禁”。宋、元、明海禁请参照相关词条。清朝出于孤立和封锁台湾郑氏集团等反清势力,配套施行了一种闭关锁国政策。清朝政府规定的通商口岸有4个,这4个口岸可以理解为有政府设立海关的口岸。但是,实际上与海外通商的口岸超过100个,只不过政府还没有设立正式的海关而已。乾隆年间(1757年),由于一个英国商人的捣乱,乾隆宣布撤销宁波、泉州、松江三个海关的对外贸易,只留下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。这一规定最多只是给外国商人造成一些不方便而已,并没有影响贸易额。相反,即便只有广州一个口岸…